孩子关上心门,只会抱着手机?也许那是在求救…

作者:龙哥 发表于:2025-09-04

今天,想和各位家长聊聊一些正在经历情绪低谷的孩子。

曾经阳光开朗的ta,渐渐变得沉默寡言,紧闭房门。而那部被你视为“问题根源”的手机,却成为ta拼命抓住的唯一寄托。你忧虑地责备,换来的却是房门重重关上的回响;你想讲道理,却只对上一双空洞的眼睛和沉默的屏幕。

许多人轻易将这一切归咎于“沉迷网络”,但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并不是懒惰,而是内心的能量几乎已经耗尽。那部手机,于他们而言,并非“精神鸦片”,而是在现实世界的风雨中,所能找到的唯一一个避风港。

在虚拟世界里,没有令人窒息的学业压力,没有无休止的同龄比较,也没有复杂人际带来的困扰。每一个点赞、每一句游戏中的夸奖,都能让ta在自我怀疑的黑暗里,捕捉到一束微光——“原来我也值得被看见”。

ta不是没有尝试向你求助。ta也曾敞开心扉,诉说心中的迷茫与低落,但得到的回应往往是:“别想那么多,你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学习。”

当情感需求总被理性说教驳回,当脆弱被认作“不成熟”,ta只能把真实的自己藏进那块发光的屏幕里。至少在那里,ta不用强颜欢笑,不用假装一切都好。

这种所谓的“手机依赖”,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是孩子在现实压力超出承受极限时,为自己搭建的临时安全网——哪怕它看起来如此脆弱。

如果我们真的想帮孩子,首先要做的,是放下“拯救者”的姿态,不再居高临下。与其没收手机,不如蹲下来,试着从ta的角度看看这个世界。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

  • “我感觉到你最近好像有点累,愿意和我聊聊吗?”

  • 当ta沉默时,递上一杯热牛奶,比追问更有温度。

  • 陪ta看一会喜欢的视频,不必急着评判“这有什么好看的”。

正如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所说:“治愈的关键,是让一个人确信有人愿意陪伴她的脆弱。”

你的理解与接纳,才是比任何电子产品都强大的“心理充电器”。当孩子确信,现实世界中有一个永远不会倒塌的避风港,ta又何必去虚拟世界里寻找慰藉?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冀小安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