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三不碰!越帮越害娃的血泪教训
休学三不碰!越帮越害娃的血泪教训
孩子休学躺平期间,我们家长坚决不能做的三件事儿,你越想帮他,他可能陷得越深。第一点不建议。首先第一点,我们不给孩子做人生导师,也就是不给建议。你有没有想过选择休学的孩子,他内心最渴望的可能恰恰是对自己生活的主导权,心理学上讲叫做掌控感缺失。在他过去的成长的经历里面,几点起床,刷几道题,玩多久手机……,能让他自己说了算的事情可能真的寥寥无几。休学其实是他在用一种惨烈的方式来夺回他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所以这个时候你那些为他好的建议,比如说你应该早点睡,要不要出门走走,在孩子看来,并不是关心,而是一种不信任、不接纳的信号,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只会让他把自己的心门关得更紧。
我给你三个不同阶段的一个具体做法,抽签期。如果他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你说什么他怼什么,那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管住自己的嘴,离他远一点,给他空间。第二个探索期,当他愿意走出房门跟你说几句话了,你要做的不是滔滔不绝的说出你的想法,你的担心,而是多听他说,让他感觉他的想法被看见。第三个求助期,哪怕是他主动的问你的意见,你也要忍住你的分享欲,一次只给一个观点,然后马上把话语权交还给他说,孩子,这只是我的想法,我很想听听你是怎么考虑的。
第二点,不讨好不做孩子的贴身保姆,也就是不讨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告诉我们,青春期孩子是建立自我同一性的一个黄金时期。简单来说就是他需要通过和外界的这种互动,尤其是跟妈妈的互动,来回答我是谁,我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就像是在照镜子,而你就是那面镜子。如果你一味的迁就讨好,甚至小心翼翼,如履薄冰,那孩子在镜子里看到的就是一个可以肆意妄为,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自己。那这对于他未来的自我认知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儿。
所以你和孩子的关系绝对不能变成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你需要保持一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饭菜可以做好,但是它需要自己走出房间来吃,而不是你端到他面前。当他状态好一点的时候,可以鼓励他参与家务,比如说倒垃圾、取快递,让他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的价值。对于超出家庭经济能力的物质要求,要真诚且平等的拒绝他,告诉他家庭的难处。你放心,当你真正尊重他的时候,他远比你想象的能更能理解。第三点,不打鸡血。第三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不要做孩子的夸夸队长,也就是不要胡乱的夸赞打鸡血。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最近发展区,就是孩子垫垫脚就能够得着的那个目标区域。在休学期间,孩子的这个区域就会变得非常小。可能他今天的这种最近发展区仅仅是自己能起床或者愿意下楼去走一圈。很多家长错就错在孩子刚迈出来这么一小步,你就立刻把他能达到的目标直接拉高到能回到学校的那一步,那些你真棒,加油,你从小就聪明,再加把劲儿就能回到学校了,这种鼓励非但给不了他力量,反而会变成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这背后是你变相的压力和过高的期待,那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像一部照相机一样,只描述你看到的客观事实。比如说我看到你今天中午自己做了午饭,或者是表达感谢,谢谢你帮我把快递拿上楼了让我省了不少力气,实在不知道怎么说,那你给他一个微笑,一个拥抱,拍拍他的肩膀,这种肢体语言也能传达出来能量,它远比那些鼓励要更有效。那我们来总结一下,对于处在休学或者说情绪比较低落状态的孩子,我们一定要做到不建议、不讨好以及不随便打鸡血。
我是王老师,有十年家庭教育经验,帮助几千个休学孩子成功复学,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如果看了这个视频,你还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青春期孩子的厌学问题,可以找我聊聊,我给你解决方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冀小安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