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关注,不再自卑
孩子心里的"小自卑":总觉得别人在盯着我
宝子们,我是糖糖!今天咱们聊聊孩子心里头那个悄悄作怪的"小自卑",以及它一个特别扎心的表现:"总觉得别人在盯着我!"
孩子的敏感表现:这些情况是不是很熟悉?
走进教室/饭堂,就觉得"所有人的眼睛都在看我?"(其实根本没几个人抬头)
课堂发言手发抖,担心"别人肯定觉得我讲得不好、要笑话我..."
不小心弄了点小状况(比如摔跤、答错题),就感觉"完了,这要被人记一辈子了!"
晚上躺床上,还在"放电影":"白天的事,同学A是不是在议论我?同学B那个眼神是啥意思?"
这不是孩子"小心眼"或"矫情"!这就是"自卑"这个小怪兽在捣蛋!它让孩子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总担心别人都在"挑毛病"。
"世界那么大,别人真的没那么多闲工夫盯着你家娃!"
大部分时间,大家对孩子的关注,远远、远远低于孩子自己担心的那个程度!
每个人,最关心的还是自己那点事儿。
"小自卑"的根源:"我觉得自己不够好"的种子
想想看:
孩子小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渴望咱的眼神、咱的肯定、咱的一句"做得好!"或"没关系"?
如果孩子经常经历的是:
说的话、做的事,爸妈好像没注意、没回应,或者总是很敷衍?
好像只有考了高分、得了奖状、表现得超乖的时候,才能换来爸妈的笑脸和关注?
一旦做错点啥,听到的常是"你怎么这么笨!"、"看看人家XXX!"这类扎心话?
时间一长,孩子心里就种下个种子:"我本身可能不够好。"、"我得表现好、做对事,才值得被关注。"、"别人看到的我,肯定也是不够好的。"——这就是自卑的苗头啊!
等孩子长大了(尤其是敏感的中学阶段),这份渴望被认可的心情更强烈了。可现实是:老师同学不是爸妈,不可能时刻关注ta。孩子心里那个渴望没被填满,那份"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感觉又冒出来,怎么办?
孩子的大脑开始"自导自演":搭戏台的四个阶段
搭戏台:在脑子里搭个"戏台",想象一群"观众"(同学、老师、甚至路人甲)全都在台下坐着,拿着"放大镜"盯着ta
写剧本:疯狂编故事——"他们在看我哪里不顺眼?""肯定觉得我这儿不好、那儿不对..."(其实多半根本没这事!)
当演员:在想象出的"万众瞩目"下,紧张得要命,感觉每一步都像"表演",生怕出错,怕"观众"不满意
自我消耗:整个过程,孩子其实是自己吓自己!那些"观众",八成是孩子自己"脑补"出来的!
现实真相:其实大家真的没那么关注你
糖糖举几个栗子,帮宝子们和娃看清真相:
场景1:课堂回答卡壳了,孩子脸通红?
真相:其他同学在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叫到呢!或者在想课间吃啥!老师想的也是"怎么讲明白知识点"。
场景2:走路绊了一下,孩子想钻地缝?
真相:旁边的同学可能都没看见!就算看见了,笑一下也就过去了,转头就聊明星八卦去了,真记不住这事儿!
场景3:被同学开了个玩笑,孩子难过半天?
真相:对方可能转头就忘了说过啥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就是这样!
"每个人心里那台戏,自己才是绝对主角!没那么多观众席给咱家娃留着!"
四个"拆台工具":帮孩子赶走自卑,拆掉内心戏台
1. 【补足"爱的眼神光"】:给娃充足、"无条件"的关注!
放下手机,看着娃眼睛说话。让他/她看到你眼睛里真实的Ta。
认真听娃说"废话"。学校趣事、网上看到啥,哪怕很幼稚,别打断、别敷衍。
多夸具体过程,少盯结果!"今天背单词坚持了20分钟,真有毅力!"比只说"考了90分,真棒!"更能建立自信根基。
2. 【打破"错误回放键"】:教娃叫停"脑内小剧场"!
当发现孩子又在纠结"别人怎么看我",教Ta对自己说:"停!打住!这是我的'小剧场'启动啦!"
然后问自己:"有啥真凭实据证明别人这么看我?是不是大多数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
最后跟自己说:"事实是,别人压根没那么在意。是我自己又在演戏啦!"
3. 【安装"外部雷达"】:带娃观察真实世界!
跟孩子一起留意周围人的状态,比如吃饭时看看大家都在忙什么。
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细节,让Ta明白"别人也很难注意到我的小失误"。
多带孩子看世界,见人、聊天、参加活动,接触真实的生活。
4. 【点亮"自我价值灯"】:帮娃找到"我是谁"的锚点!
多强调孩子"本身"的价值!"无论怎样,爸妈都爱你!"
鼓励孩子发展兴趣、小特长,不需要多厉害,能投入、有成就感就行。
允许孩子犯错!把事和人分开:"这个做法没达到效果,咱们一起看看怎么调整?"
糖糖的最后叮嘱
自卑和过度敏感不是一天形成的,帮娃"拆台"也是一个耐心、持续的工程。当咱用稳定、无条件的爱和关注去填满孩子心中那个"被肯定"的深坑,并且教会孩子看清"别人没那么在意你"的真相时,那个虚张声势的"自卑小怪兽"就会越来越弱,那个自己吓自己的"戏台子"也就慢慢拆掉啦!
别急,慢慢来。咱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和真实感,他们就能长得更加自信、舒展!
宝子们,我是糖糖!咱们下次再聊更多带娃心得!加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冀小安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