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逆袭

作者:龙哥 发表于:2025-07-11

引言

86%的同学被困在中等生陷阱,卷得头破血流。但当你把自己逼到600分的时候,你会发现面前一片坦途,根本找不到对手。

而想要逃离中等生陷阱也不难,看完这篇文章就可以了。如果你有幸还没到高三或者刚到高三,还有时间去改变,你但凡能认真读完,都可以帮你在高考时多拿十几分。

改变,永远不嫌晚。关键是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什么是中等生陷阱?

假性努力的自我感动

有些同学对努力一直存在误解,认为学习时间长等于努力,基于这样的认知,必定会陷入假性努力的自我感动中,在焦虑和内耗中越陷越深。在学习时不追求效率,反而通过堆时间甚至熬夜来证明自己真的很拼。

盲目信奉题海战术

有些同学虔诚的信奉题海战术,认为只要刷的题足够多就能变强,从此一条路走到黑,在盲目刷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热衷于和同学比谁刷的题更多,痴迷于刷这个动作,为了做题而做题,以至于课本里的基础知识都没有完整的看过一遍。

眼高手低的幻觉

有些同学听老师讲题时,迷之自信般的处于一种自己知道的幻觉中,眼高高手低,一看就会,一做就废。等做到考卷前的时候,如坐针毡,看到具体的题目时,心底又会滋生起一股陌生的熟悉感,对知识点的掌握处于一个既会又不会的叠加态。

拖延症晚期

像薛定谔的猫一样,也有一些同学属于是拖延症晚期了,明明五分钟就能做完的事情,非要拖半个小时才动手开始,拖到最后发现太多事情没有完成,抱着一种虔诚的忏悔心理开始熬夜,日复一日的恶性循环下,学习效率不堪想象。

不切实际的完美主义

还有一些同学追求完美主义的学习计划,根本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给自己定了大量不切实际的学习规划,间歇性的踌躇满志,在遇到困难被现实打脸后,又瞬间变得萎靡不振,混吃等死。

以上五条如果占了三条,不好意思,那你基本就和600分无缘了,如果五条全占,连本科都命悬一线。

为什么说你被困在了中等生陷阱呢?因为如果不告诉你,你甚至都不会意识到自己已经掉坑里了,爬不出来,但又不甘心现状,每天浑浑噩噩的,学习上不去,也掉不下来。

这便是中等生陷阱的可怕之处,它会不断消磨你的意志,不断拖累你的分数,最后让你自己都以为一切是自己不够聪明,又或是自己不够努力,便永远的被困在了中等生、差生这样的陷阱中。

有效的努力与学习方法

虽然说努力是逆袭的必要条件,但首先必须确保的是有效的努力。绝大多数的同学分不清行动与目的,因为当行动与目的不一致的时候,如果不及时停下来找到bug并解决,到头来只能是无尽的自我感动。

如果你想要改变,就一定要学会及时停下来,找到学习方法的bug并且解决它。

唯方法论的误区

说到学习方法,总有同学觉得像是听鸡汤,把全网学习博主看了个遍,还是没有效果,这种感觉就像是你搜到了一份大神的游戏攻略,但一直卡在白银局,就是上不去。并不是学习方法不够好,而是有的同学太过唯方法论。

看到这个方法挺好,试两天没效果算了,那个方法也不错,试两天也没效果,最后归因到是学习方法不够好。殊不知,再好的游戏攻略都是需要去练习去悟的,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需要去坚持执行和优化的。

假装学习的陷阱

很多同学在高中时就掉入过类似的陷阱,他们上课时不仅身板挺直,全神贯注,还会认真把老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记在课本上,回家以后,还要将课本上潦草的笔记再总结到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上。

每个学期整理的笔记本都可以堆成一座小山,可是成绩一直平平无奇。所做的这一切其实都是表演给老师和家长看的,因为只要我看起来很努力,就算考试考砸了,也会是家长老师口中的乖孩子,不会被责骂。

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但这种假装学习的策略害的还是自己,越是活在这种表面学习的假象中,越是会让自己萌发出我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怎么成绩还是上不去的错觉,从根本上打击自信心,打消学习的热情。现在明白了,这是落入了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通俗来讲,就是当一个人遭遇多次失败后,也无法改变现状,也不可能成功。这种绝望、否定和无助的感觉,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一个思想钢印,深刻地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当再次遇到挫折后,潜意识就会退缩、放弃。

比如有些同学发现自己的数学成绩差,努力了一个多月,成绩还是毫无起色,沮丧了几天,好不容易打满鸡血,重振旗鼓,又被考试成绩打倒。连续遭遇了几次同样的挫折后,逐渐开始自我否定和怀疑,形成了"我就是学不好数学"的自我认知。

逃离陷阱的解决之道

归因错误与认知偏差

之所以会有习得性无助,源于我们大脑的两个错误设定,一个是归因错误,一个是认知偏差。

中等生的归因方式

当学习遇到困难时,中等生、差生更容易将失败归因于内在的因素,比如学习能力不足,理解能力太差。

优等生的归因方式

成绩好的同学会散发出更加积极的情绪,更愿意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的原因。比如说这次考试比较难,学习方法可以再优化一下,或者是这次考试我太紧张了。

这些外在的原因都是可以改变和调整的。采用这种对外的归因方式,你会发现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你不会去否定自己,自怨自艾,而是会积极的找到问题的关键,然后针对性的分析原因,再进一步的解决它。

而认知偏差则是指"我已经无法改变任何东西了"。一旦当你认为这些都是命运赋予自己的,你就再也不会去挣扎,不会去改变了。

如何应对习得性无助?

如果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也陷入了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不妨试试以下的建议:

1。审视自己的归因模式,即我是不是将一时的困难想象得过于恐怖了?
2。我是不是过早的给自己下了错误的定义?
3。重视小目标,完成后要及时的奖励自己,不断的建立自信心。
4。遇到困难时不要被恐惧的情绪牵着鼻子走,逃避只会让自己更无助。
5。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是什么样具体的事情让我觉得很糟糕,我可以做些什么来改变。有时候改变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我们始终抱有一个信念,就是我们的行为会产生特定的结果。掌握这其中的联系,就一定可以在未来达成目标。

最后的话

记住,中等生是一个标签,但更是一个阶段、一段过程,绝非终点。在现实中,相较于尖子生,我们或许是众星捧月的点点繁星。

但也请记住,无论是火炬,是灯塔,亦或是星烛之蜡,都在发光。无论是蜜蜂或者是蝴蝶,都有自己要飞往的芬芳。

不必模仿,不必追随,我们生而平凡,但我们同样能在路上披星戴月,创造伟大的自己。

中等生的逆袭

改变,从现在开始

© 2023 中等生的逆袭 | 助力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之路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冀小安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