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客体凝视:认识与修复的完整指南

作者:龙哥 发表于:2025-07-16

父母的客体凝视:认识与修复的完整指南

为什么我们无意的"目光"可能成为孩子的隐形创伤,以及如何转化为治愈的力量

什么是"客体凝视"?

客体凝视是指父母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完整、独立、有自己想法和感受的"人"来看待,而是把孩子当成了:

  • 一个"工具":用来完成父母自己人生任务的工具

  • 一个"评价对象":时刻用挑剔的眼光评判孩子

  • 一个"被控制的对象":过度干涉孩子的选择和成长空间

第一部分:认识那束"伤人的目光"

为什么这种凝视是"隐形的永久创伤"?

真实案例:小明的故事

小明的妈妈总是说:"你只要考上985,妈妈这辈子就值了!"每次考试后,妈妈第一句话总是:"排第几?"当小明考了第二名,妈妈却说:"下次要更努力,拿第一!"

小明逐渐感到:"我本身的存在,好像不值得被爱。我必须做得好、做得对,才配得到关注和认可。"

客体凝视的四大危害:

1️⃣ 孩子从未被"完整接纳"

孩子感受不到那种"无论你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的安全感。他们的价值感,被牢牢绑在了"表现"上。

2️⃣ 孩子发展出"假自我"

为了得到爱和认可,孩子会努力扮演父母喜欢的样子,藏起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时间久了,他们自己都可能不知道"我到底是谁?我真正喜欢什么?"

3️⃣ 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因为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会一直生活在不确定和焦虑中:"我这次考不好,爸爸妈妈还会爱我吗?"

4️⃣ 孩子无法容忍"失败"和"不完美"

被这样看着长大的孩子,内心会有一个危险的声音:"成功=我有价值,值得存在;失败=我不够好,应该被嫌弃。"

宝子们,看到这里,可能有些沉重。咱们做父母的,很多时候真的不是故意要这样伤害孩子。也许我们自己就是这样被对待长大的,也许我们太焦虑、太想让孩子"好"。但意识到这种"凝视"的存在和它的伤害,是改变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从"凝视"到"看见"——修复指南

核心目标:把孩子还原成被"看见"、被接纳的完整"人"

四步修复行动计划
1

家长自我觉察

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否常和他的表现挂钩?当孩子达不到期望时,你的反应是什么?

2

学习"完整接纳"

区分"行为"和"人":可以批评行为,但要让孩子感受到他这个"人"永远值得被爱。

3

给予成长空间

放下"完美孩子"执念,允许孩子失败、犯错、有情绪。在安全前提下给孩子自主权。

4

修复内在创伤

帮助孩子建立"无条件自我价值感",鼓励表达真实感受,必要时寻求专业支持。

具体场景应对策略

场景:孩子考试失利

客体凝视反应: "怎么又考这么差?是不是没努力?你看看人家小明!"

看见式回应: "妈妈看到你这次没考好有些失落(共情)。能和我聊聊这次考试你觉得哪里难吗?(了解原因)这次没考好不代表你不够好,重要的是我们学到了什么(区分行为与人)。"

场景:孩子兴趣选择

客体凝视反应: "学什么美术!浪费时间!好好学数理化才是正事!"

看见式回应: "你很喜欢画画是吗?(认可感受)妈妈希望你文化课也能兼顾(表达期望)。我们可以一起制定计划,平衡兴趣和学习(共同决策)。"

父母的"客体凝视"也许不是他们有意为之,而是他们从未被教会如何"真正看见"孩子。但这不代表我们必须把这种模式继续传递下去。

转变目光,改变关系

从今天开始,尝试换一种目光看孩子:

  • 不是带着评判的目光("你怎么又...")

  • 不是带着投射的目光("我希望你成为...")

  • 不是带着利用的目光("你得给我争气...")

而是带着一份"温柔的看见":看见那个独特的、完整的生命就在我们面前——他/她有优点也有缺点,会成功也会失败,有快乐也有烦恼... 这一切,都不影响他/她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被爱、被尊重、拥有无限可能的、独立的人!

立即行动的小练习

今天孩子回家后,尝试这样做:

  1. 放下手机,看着孩子的眼睛

  2. 问一个开放式问题:"今天有什么让你开心/烦恼的事吗?"

  3. 认真倾听,不做评判,不说教

  4. 回应:"我理解你的感受..."或"谢谢告诉我这些..."

糖糖家庭教育 | 帮助父母用科学和爱陪伴孩子成长

© 2025 糖糖老师 | 宝子们的家庭教育伙伴


打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冀小安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请发表您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