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乌鸦定律"赢得尊重
与青春期孩子沟通:
用"乌鸦定律"赢得尊重
这个定律源于一个小故事:乌鸦因为叫声难听,总是被其他动物嫌弃和驱赶,于是它不断地搬家。有一次,鸽子问乌鸦为何又要搬走,乌鸦气愤地说:“这里的动物都嫌弃我的叫声难听,我只能再找一个能接纳我的地方。”鸽子却反问它:“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出在你自己身上?如果你不改变自己的叫声,无论你飞到哪里,都不会受欢迎。”这个故事就是心理学上的“乌鸦定律”,它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其实根源往往在自己这里。我们越是想纠正他人,让别人按照我们的期待去做事,往往越是适得其反。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我们就像故事里的乌鸦,总是盯着孩子的问题,带着愤怒和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去指责。殊不知,这种强势命令、唠叨的教育方式,只会逼迫孩子越来越叛逆,态度更差。你给出去什么,往往就会收到什么。所以,真正想要改变孩子的问题,翻脸、发火、唠叨说教都是没用的。我们需要先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把尊重和包容给予孩子,孩子对我们的尊重和理解才会随之而来。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调整:
第一,不要总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身上。如果家长总是把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就会发现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比如做事拖拉磨蹭、学习不专注、个人卫生习惯不好,等等。然后,我们就会用各种方法去盯着这些毛病穷追猛打,而孩子也会用各种方式与我们周旋,最后只会两败俱伤。相反,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关注自己能做到的改变,比如保持情绪稳定、改变沟通方式,情况就会有所不同。举个例子,如果孩子说一本书找不到了,让我们帮忙找一下,我们不要再唠叨说:“你怎么这么丢三落四,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书要放在书架上……”等等一串的唠叨,而是简单地回答一句:“好的。”坚持一周,你就会发现孩子会慢慢地主动和你说一些话,慢慢地变得和你亲近。因为他不再觉得你烦了,他才会愿意和你亲近。
第二,改变教育方式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当孩子对我们不理睬、不尊重时,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以前自己对孩子是不是也是同样的方式。比如,孩子对抗我们的想法,我们说往东他偏往西,是不是因为我们之前总是用批评、指责、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呢?再比如,孩子对我们态度恶劣,三句话说不到一起就躲到自己房间里,是不是因为我们之前和他沟通时也容易缺乏耐心,喜欢打断他呢?孩子的叛逆往往是对父母情绪的镜像反应。明白了这个原理,我们就好办了。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嫌我们烦,那就少唠叨、少说教;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不尊重我们,那就给他相应的尊重和理解。比如,孩子喜欢锁门,我们不要去劝他别锁门,而是平等、尊重地认可他的行为。
第三,不要用愧疚感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真正的尊重不是求来的,而是用价值换来的。很多父母对孩子付出了很多,比如为了孩子的学业,每天多花两个小时上班;给孩子买名牌鞋,说买就买,而自己想买一件贵一点的衣服还不舍得,要思来想去。当孩子不好好学习,尤其是对自己态度不好的时候,家长就会开始感到心寒,抱怨自己为孩子付出那么多,孩子却不知道感恩,甚至把这种付出当作一种道德绑架的手段,希望孩子在情感上有更多的回馈。但在孩子看来,这些付出都是有目的的。他们会觉得:“我也没有逼着你付出,你愿意这么干,还不是看中我的成绩吗?”所以,他们对父母的态度就会更加厌烦和叛逆。乌鸦定律告诉我们,想要尊重,祈求不来,但可以通过自己变好吸引而来。比如,石家庄有一位家长分享了他的案例。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他就告诉孩子学习是自己的事,也是必须做好的事,而赚钱是父母必须做好的事。于是,他和儿子约定,儿子好好学习,妈妈努力赚钱。过程中,妈妈不唠叨,只配合。两年过去,儿子做到了,从初一到初二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而妈妈在上班的同时也开了两家小店。当父母的情绪平稳、生活有热情、有目标、思维有价值时,才能给孩子有质量的爱。同时,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一个情绪稳定、有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时,他就会重新审视父母,更加尊重父母,父母的话在他心里才会有不一样的分量,他才会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会面临很多困惑和挑战。作为家长,我们既要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也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希望我们每位家长都能运用好“乌鸦定律”,在面对青春期孩子态度恶劣时,先反思自己,调整教育方式,用尊重和包容去赢得孩子的尊重和理解。让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度过这段美好的青春期时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冀小安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