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庭教育的目的
发言稿:
穷跟富是思维的穷富,对吧?穷人在假装麻痹自己,就假装自己好。我不看未来,我不看二十多年以后。所以小学我就看初中,初中我就看高中,高中我就看大学。我从小学的时候你就应该看大学毕业之后我不看我假装那个事儿跟我没关系。我假装以为上了好初中了就有好高中,好高中就有好大学,好大学就有好工作,好工作就没钱想要了就开始结婚生子,家庭就幸福了。
这个世界有这个道理吗?一点都没有。所以普通人把自己家的孩子养成了富二代,养成了纨绔子弟。中产是最悲催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生产资料,没有土地,靠自己的勤奋,好不容易有一片小天地,那可牛得不得了。很多家长从内心里觉得自己很牛,把自己孩子养成富二代,我们家精英了。
儿子,爸爸妈妈的房子是你的,存款是你的,爷爷奶奶的房子是你存款是你的。他为什么要奋斗呢?你告诉他为什么要奋斗,你为什么奋斗?因为你小时候你爸你妈是真养不起你,不是说他们会教育,是他们真养不起你。你也感觉得到你吃不上饭,对吧?你那时候还有粮票,所以你必须要奋斗,你知道你将来还得养家,你那时候没空迷茫吗?你怎么迷茫?你迷茫他就死了,他有空迷茫。
所以怎么突破?突破的是他们,突破的是你。你能告诉他说不学习就滚蛋,不是讲道理,是真的在生活当中让他明白,学习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自己上学去,自己放学,自己坐地铁,自己去解决学习问题,自己回来做饭,你做得到吗?你做不到,你天天你都养着他,他为什么还要努力呢?你跟他说怎么突破,你能不依赖你儿子吗?你能不依赖你儿子,你儿子就好了。
有多少妈妈是由于对丈夫的失望,把自己跟丈夫的情感迁移到了孩子身上,妈宝男就是这么来的。这个孩子既做这个丈夫又做儿子妈妈,实际上是一种溺爱。为什么是溺爱呢?是因为从潜意识当中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然后用了一种特别隐蔽的操控方法,断绝他一切独立的能力,从而让他依赖自己的母亲。其实妈妈在潜意识找丈夫,你懂心理学你就明白了,可是你做不到。你觉得你那叫为他好,其实不是,其实是你内心的恶,是你内心想切断他的独立性,可是你自己不会接受这个逻辑的,因为你觉得你在让他独立,你觉得你是为他好,其实不是,是因为你离不开他,所以你想操纵他,你用了一个最隐蔽的方式,俄狄浦斯情结就是这么来的。
没有一个孩子当他有生存危机的时候,他不知道努力的。所有不努力都是因为他不知道生存危机。你真爱它,你要知道它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它早晚会离开你早晚的事儿,时间不重要就是早晚的事儿。那你的教育,你的家庭教育就是要为他离开你做准备。
具体内容
:
**穷与富,本质是思维的分野**
穷人常以自我麻痹逃避现实,假装满足于现状,拒绝展望未来——尤其不愿审视二十年后的人生。从小学到初中,从高中到大学,他们总把目光局限于下一个阶段,仿佛只要按部就班“上好初中、考进好高中、读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就能自动获得财富与幸福。但现实真的如此吗?这种线性思维不过是温水煮青蛙的自我欺骗,最终往往将孩子养成不谙世事的“伪富二代”,甚至催生纨绔子弟。
**中产阶层的困境尤为典型**:既无土地、资产等生产资料傍身,全凭双手打拼出一方天地,便容易在自我满足中陷入教育误区。许多父母一边陶醉于“精英培养”的幻象,一边用“爸妈的房子是你的,爷爷奶奶的存款也是你的”编织温室,却从未想过:当孩子无需为生存发愁,又何必挣扎着向上攀爬?
上一辈人的奋斗,往往源于真切的生存焦虑——粮票时代的饥饿记忆、养家糊口的紧迫压力,让人根本无暇迷茫。但今天的孩子浸淫在物质丰裕中,若不亲自体会“不努力就会被生活碾压”的危机感,又怎能理解奋斗的意义?
**突破困局的关键,在于狠下心来让孩子直面现实**:
- **用生存逻辑替代说教**:与其空谈“学习改变命运”,不如让孩子在生活中亲身体验:自己上下学、独自解决课业难题、动手做饭、规划开支——当学习与“活下去”直接挂钩,惰性自然会被求生欲击退。
- **剪断情感脐带**:太多母亲因对丈夫失望,将情感投射到孩子身上,以“为你好”之名行控制之实。这种隐性溺爱,本质是潜意识里对“分离”的恐惧——通过剥夺孩子的独立能力,来维系病态的情感依赖。心理学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往往就诞生于这种扭曲的亲子关系。
**真正的爱,是做好分离的准备**。每个生命终将独立,家庭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让孩子在离开庇护前拥有谋生的本事与抗压的心智。当孩子意识到“不努力就会被生活抛弃”,奋斗自然会成为本能。与其用温室里的“为你好”窒息成长,不如狠下心来,让他们在风雨中尽早长出属于自己的翅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冀小安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